close
十不善業
看到別人比我們好,非常嫉妒;然後,越想越覺得這個世道不公平,越想越憤怒;然後,惡念一起,把別人殺了,這是犯了殺生的惡業。當然,很多人並無膽量殺人,但仍然嫉妒,仍然憤怒,又不敢殺人,怎麽辦呢?就在深夜戴了面具去偷別人的財物,這是犯了偷盜的惡業。如果偷盜的對象是一個貌美的女子,又忍不住劫色,這是犯了淫邪的惡業。
當然,許多人並沒有偷盜的勇氣,但仍然嫉妒,仍然憤怒,於是,就惡言惡語地誹謗別人,這是犯了惡口的惡業;或者,說些假話誹謗別人,這是犯了妄語的惡業;或者,說些挑撥離間的話,讓別人和其他人產生矛盾,這是犯了兩舌的惡業;或者,說了華而不實的空話,這是犯了綺語的惡業。
當然,你可能不說什麽,但心裏卻充滿了貪念,這是犯了貪的惡業;你可能不說什麽,但心裏卻溢滿了憤恨,這是犯了嗔的惡業;你可能不說什麽,但心裏回蕩著邪惡的想法,這是犯了愚妄的惡業。
這就是佛陀說的十不善業,或者說“十種惡業”。相反,不殺生,不偷盜,不淫邪,不惡口,不妄語,不兩舌,不綺語,不貪,不嗔,不愚妄,就是十善業。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,也不是什麽神聖的像天上的雲那樣不可觸摸,都是日常裏的小事。不殺生,當然不僅僅指不殺人,而是當一只蚊子咬你一口的時候,你起的是憤怒的念頭,一巴掌拍過去;還是起平和的念頭,打開窗子讓它飛走?再比如,在談論別人的時候,你是起憤怒的念頭,一個勁地說別人的壞話;還是起平和的念頭,一個勁地說平和的話?是說實實在在的話,還是說浮誇虛偽的話?諸如此類。
看到別人比我們好,怎麽辦?當別人冒犯我們的時候,怎麽辦?別人和我們不一樣的時候,怎麽辦?心理學上的回答是:不要有嫉妒的念頭,不要有被激怒的念頭,不要有改變別人的念頭。而佛陀,則從日常行為的規範上,提出了十個很具體的善念:
不要有殺生的念頭:對於一切有生命的眾生,生出利益慈念之心。
不要有偷盜的念頭:連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尚且不去拿取,何況是其他人的財物?
不要有淫邪的念頭:對於自己妻子之外的女人,不會生出染指之心。
不要有惡口的念頭:不說惡言惡語,不說令人痛苦的話,不說令人煩惱的話。
不要有妄語的念頭:不說虛假的話,不說虛偽的話。
不要有綺語的念頭:不說空洞的話,不說浮誇的話。
不要有兩舌的念頭:不說是非的話,不說挑撥離間的話。
不要有貪的念頭:對於別人的東西,沒有一點點的貪念。
不要有嗔的念頭:對於一切的眾生,沒有憤恨沒有怨怒,只有慈心、歡喜心。
不要有愚妄的念頭:安於正道,不做占蔔的事,對於佛法有堅定的信仰。
當別人比我們好的時候,當別人冒犯我們的時候,當別人和我們不一樣的時候,所謂保持平和的念頭,就是我們的心中湧現的只是善念。什麽樣的善念呢?佛陀說並不多,你只要安住於十個善念裏就可以了。這十個善念,把我們的身、口、意帶向平靜的境界,讓我們在任何情況下,都和這個世界保持一種平和的關系:寧靜、融洽。
佛陀把善惡這個形而上的哲學命題,轉換成日常的生活實踐,每個人都可以試著去做,即使還沒有覺悟到什麽真理,按照這個準則去做,你就可以心安理得。你只要一心向著善念,遠遠地離開惡念,你就可以得到解脫。佛陀用了一個詞——離垢,來表示一個人如果想得到解脫,如果想幸福,就應當遠離十不善業的汙垢。是的,十種不善的行為,十種不善的念頭(惡念),如同汙垢,如果沾惹了,就會拉著你沈淪。沈淪到哪裏呢?到地獄,到餓鬼,到畜生。比如,你犯了殺生的惡業,那麽,你在來世就會墮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種惡道裏,也許你會變成一頭驢或一只蚊子,當然最悲慘的是陷於地獄的無邊黑暗裏。如果犯了殺生的惡業,還能轉世為人,那麽,就會得到短命和多病的果報。諸如此類。
佛陀說:“這十不善業道,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受生的因緣;十善業道,是人天乃至色界的最頂處受生的因緣。”不論什麽念頭,一旦生氣,猶如一顆種子播撒在時間的隙縫裏,總有發芽開花的那一刻。命運猶如蜘蛛織網,不論什麽,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編織而成。善的念頭,為你編織善緣;惡的念頭,為你編織惡緣。一個小小的貪念,一個小小的殺心,一個小小的怨怒……哪怕只是在你心中一掠而過,都是一粒種子,在未來的歲月裏結成仇恨的果實。
當然,許多人並沒有偷盜的勇氣,但仍然嫉妒,仍然憤怒,於是,就惡言惡語地誹謗別人,這是犯了惡口的惡業;或者,說些假話誹謗別人,這是犯了妄語的惡業;或者,說些挑撥離間的話,讓別人和其他人產生矛盾,這是犯了兩舌的惡業;或者,說了華而不實的空話,這是犯了綺語的惡業。
當然,你可能不說什麽,但心裏卻充滿了貪念,這是犯了貪的惡業;你可能不說什麽,但心裏卻溢滿了憤恨,這是犯了嗔的惡業;你可能不說什麽,但心裏回蕩著邪惡的想法,這是犯了愚妄的惡業。
這就是佛陀說的十不善業,或者說“十種惡業”。相反,不殺生,不偷盜,不淫邪,不惡口,不妄語,不兩舌,不綺語,不貪,不嗔,不愚妄,就是十善業。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,也不是什麽神聖的像天上的雲那樣不可觸摸,都是日常裏的小事。不殺生,當然不僅僅指不殺人,而是當一只蚊子咬你一口的時候,你起的是憤怒的念頭,一巴掌拍過去;還是起平和的念頭,打開窗子讓它飛走?再比如,在談論別人的時候,你是起憤怒的念頭,一個勁地說別人的壞話;還是起平和的念頭,一個勁地說平和的話?是說實實在在的話,還是說浮誇虛偽的話?諸如此類。
看到別人比我們好,怎麽辦?當別人冒犯我們的時候,怎麽辦?別人和我們不一樣的時候,怎麽辦?心理學上的回答是:不要有嫉妒的念頭,不要有被激怒的念頭,不要有改變別人的念頭。而佛陀,則從日常行為的規範上,提出了十個很具體的善念:
不要有殺生的念頭:對於一切有生命的眾生,生出利益慈念之心。
不要有偷盜的念頭:連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尚且不去拿取,何況是其他人的財物?
不要有淫邪的念頭:對於自己妻子之外的女人,不會生出染指之心。
不要有惡口的念頭:不說惡言惡語,不說令人痛苦的話,不說令人煩惱的話。
不要有妄語的念頭:不說虛假的話,不說虛偽的話。
不要有綺語的念頭:不說空洞的話,不說浮誇的話。
不要有兩舌的念頭:不說是非的話,不說挑撥離間的話。
不要有貪的念頭:對於別人的東西,沒有一點點的貪念。
不要有嗔的念頭:對於一切的眾生,沒有憤恨沒有怨怒,只有慈心、歡喜心。
不要有愚妄的念頭:安於正道,不做占蔔的事,對於佛法有堅定的信仰。
當別人比我們好的時候,當別人冒犯我們的時候,當別人和我們不一樣的時候,所謂保持平和的念頭,就是我們的心中湧現的只是善念。什麽樣的善念呢?佛陀說並不多,你只要安住於十個善念裏就可以了。這十個善念,把我們的身、口、意帶向平靜的境界,讓我們在任何情況下,都和這個世界保持一種平和的關系:寧靜、融洽。
佛陀把善惡這個形而上的哲學命題,轉換成日常的生活實踐,每個人都可以試著去做,即使還沒有覺悟到什麽真理,按照這個準則去做,你就可以心安理得。你只要一心向著善念,遠遠地離開惡念,你就可以得到解脫。佛陀用了一個詞——離垢,來表示一個人如果想得到解脫,如果想幸福,就應當遠離十不善業的汙垢。是的,十種不善的行為,十種不善的念頭(惡念),如同汙垢,如果沾惹了,就會拉著你沈淪。沈淪到哪裏呢?到地獄,到餓鬼,到畜生。比如,你犯了殺生的惡業,那麽,你在來世就會墮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種惡道裏,也許你會變成一頭驢或一只蚊子,當然最悲慘的是陷於地獄的無邊黑暗裏。如果犯了殺生的惡業,還能轉世為人,那麽,就會得到短命和多病的果報。諸如此類。
佛陀說:“這十不善業道,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受生的因緣;十善業道,是人天乃至色界的最頂處受生的因緣。”不論什麽念頭,一旦生氣,猶如一顆種子播撒在時間的隙縫裏,總有發芽開花的那一刻。命運猶如蜘蛛織網,不論什麽,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編織而成。善的念頭,為你編織善緣;惡的念頭,為你編織惡緣。一個小小的貪念,一個小小的殺心,一個小小的怨怒……哪怕只是在你心中一掠而過,都是一粒種子,在未來的歲月裏結成仇恨的果實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