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不起分別心
但是,為什麽我們經常看不到呢?為什麽我們經常在真相面前迷失呢?為什麽我們常常在真相面前仍然顧慮重重呢?佛陀說,那是因為分別心。什麽是分別心?面對事物,我們總是去歸類去判斷好與壞、美與醜,等等。事物本來只是事物,但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接受了社會賦予我們的很多觀念、意識,這些觀念、意識會引導我們去作出價值判斷。一個女人只是一個女人,但是,當她從我們身邊走過,我們往往會有一個念頭: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女人。依據什麽產生如此的念頭呢?根據她的衣服品牌、她的容貌等,我們很快就能判斷,她是富的還是窮的,是美的還是醜的。如果她是富的,我們可能會嫉妒她,如果她是美的,我們可能會產生情欲;反之,我們可能會輕視她。
每天我們都活在這樣細小而無處不在的分別的世界裏,我們期待著在這個分別的世界裏擁有幸福。但是,恰恰是這個分別心,阻礙了我們對於幸福的感受。為什麽呢?因為一旦有分別心就會有比較,有比較就會有攀比,有攀比就會有焦慮。所以,當我焦慮的時候,我會讓自己安靜下來,平等地看待我正在經歷的事情。當我平等地看待一切,看待我自己,我就會感受到泰戈爾說的:無論我是什麽,我都是有福的,這個可愛的塵土的大地是有福的。
當我平等地看待一切,不起分別心地看待一切,當我能夠像經書上說的:平等看待法界緣起的、事事無礙的六相——總相、別相、同相、異相、成相、壞相,我就可以領略到蘇東坡的生活境界:“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。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。”因為沒有分別心,所以就沒有尊卑貧富的區別;因為沒有尊貴貧富的區別,所以就不害怕自己會貧窮、不害怕自己社會地位低下。因為沒有分別心,所以對於外在的人事就沒有什麽要求,要求的只是自己;所以眼裏沒有一個不是好人,也就是惠能說的:不見一切人過患,只見自己的不是。
不見一切人過患,非常重要,意思是對於外界的判斷完全沒有自己的私心。根本上而言,所謂不起分別心,指的是擺脫了一己私見的判斷。如果簡單地說對於任何事情不起分別,很容易被人以為沒有是非心。而實際上,佛教並非沒有是非心。佛教講究不爭,但不爭的是個人的私欲。如果我們期待一個更好的自我,那麽,我們應當作一個與世無爭的人;如果我們期待活在更好的國家,那麽,我們應當作一個事事計較的人。不爭,是不去爭一己的私利;計較,是和一切的不義較勁。
佛教的不起分別心,有兩個重要的基點:一是不帶自己的私心或社會成見去判斷人、事、物,二是對於一切的人、事、物心懷慈悲。所以,一個具有佛教精神的人見到一個乞丐,會立即盡自己的能力去施舍,絕不會擔心自己是否受騙了;一個具有佛教精神的人遇到社會不義,一定會奮力抗爭,但絕不會使用暴力,即使對於惡者也心懷憐憫。印度的聖雄甘地是非常典型的例子。
如果我們的念頭裏有平等,有不起分別的心,那麽,哪怕我們在為著良善的事業而抗爭的時候,也會非常從容柔和而堅忍不拔,對於邪惡或暴力沒有任何畏懼;如果我們的念頭裏有平等,有不起分別的心,那麽,我們就不會有任何的攀比而產生高下、貧富、成敗等區分,我們不再只喜歡成功而不喜歡失敗,只喜歡富裕而不喜歡貧窮……我們將超越各種分別的界域,全然地活在一個整體裏。
佛陀曾經教導他的兒子羅睺羅:“一切色,無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還是內在或外在,粗或細,優或劣,遠或近,都應該運用智慧,如實看待:這不是我的,這不是我,這不是我的自我。要學會像地那樣,即使人們潑給它各種汙穢之物,諸如垃圾、糞便、唾沫,它也不表示反感,不以為屈辱。要學會像水那樣,即使人們用它衝洗這些汙穢之物,它也不表示反感,不以為屈辱。要學會像火那樣,即使讓它焚燒這些汙穢之物,它也不表示反感,不以為屈辱。要學會像風那樣,即使讓它吹走這些汙穢之物,它也不表示反感,不以為屈辱。要學會像空那樣,它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。”
這是修習不起分別心的最好方法,如果我們時時處處如此修習,那麽,“無論愉快或不愉快的接觸,都不會進入我們的心,盤踞我們的心”。我們的心,沒有分別的念頭,只有真相,只有慈悲,只有歡喜。
每天我們都活在這樣細小而無處不在的分別的世界裏,我們期待著在這個分別的世界裏擁有幸福。但是,恰恰是這個分別心,阻礙了我們對於幸福的感受。為什麽呢?因為一旦有分別心就會有比較,有比較就會有攀比,有攀比就會有焦慮。所以,當我焦慮的時候,我會讓自己安靜下來,平等地看待我正在經歷的事情。當我平等地看待一切,看待我自己,我就會感受到泰戈爾說的:無論我是什麽,我都是有福的,這個可愛的塵土的大地是有福的。
當我平等地看待一切,不起分別心地看待一切,當我能夠像經書上說的:平等看待法界緣起的、事事無礙的六相——總相、別相、同相、異相、成相、壞相,我就可以領略到蘇東坡的生活境界:“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。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。”因為沒有分別心,所以就沒有尊卑貧富的區別;因為沒有尊貴貧富的區別,所以就不害怕自己會貧窮、不害怕自己社會地位低下。因為沒有分別心,所以對於外在的人事就沒有什麽要求,要求的只是自己;所以眼裏沒有一個不是好人,也就是惠能說的:不見一切人過患,只見自己的不是。
不見一切人過患,非常重要,意思是對於外界的判斷完全沒有自己的私心。根本上而言,所謂不起分別心,指的是擺脫了一己私見的判斷。如果簡單地說對於任何事情不起分別,很容易被人以為沒有是非心。而實際上,佛教並非沒有是非心。佛教講究不爭,但不爭的是個人的私欲。如果我們期待一個更好的自我,那麽,我們應當作一個與世無爭的人;如果我們期待活在更好的國家,那麽,我們應當作一個事事計較的人。不爭,是不去爭一己的私利;計較,是和一切的不義較勁。
佛教的不起分別心,有兩個重要的基點:一是不帶自己的私心或社會成見去判斷人、事、物,二是對於一切的人、事、物心懷慈悲。所以,一個具有佛教精神的人見到一個乞丐,會立即盡自己的能力去施舍,絕不會擔心自己是否受騙了;一個具有佛教精神的人遇到社會不義,一定會奮力抗爭,但絕不會使用暴力,即使對於惡者也心懷憐憫。印度的聖雄甘地是非常典型的例子。
如果我們的念頭裏有平等,有不起分別的心,那麽,哪怕我們在為著良善的事業而抗爭的時候,也會非常從容柔和而堅忍不拔,對於邪惡或暴力沒有任何畏懼;如果我們的念頭裏有平等,有不起分別的心,那麽,我們就不會有任何的攀比而產生高下、貧富、成敗等區分,我們不再只喜歡成功而不喜歡失敗,只喜歡富裕而不喜歡貧窮……我們將超越各種分別的界域,全然地活在一個整體裏。
佛陀曾經教導他的兒子羅睺羅:“一切色,無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還是內在或外在,粗或細,優或劣,遠或近,都應該運用智慧,如實看待:這不是我的,這不是我,這不是我的自我。要學會像地那樣,即使人們潑給它各種汙穢之物,諸如垃圾、糞便、唾沫,它也不表示反感,不以為屈辱。要學會像水那樣,即使人們用它衝洗這些汙穢之物,它也不表示反感,不以為屈辱。要學會像火那樣,即使讓它焚燒這些汙穢之物,它也不表示反感,不以為屈辱。要學會像風那樣,即使讓它吹走這些汙穢之物,它也不表示反感,不以為屈辱。要學會像空那樣,它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。”
這是修習不起分別心的最好方法,如果我們時時處處如此修習,那麽,“無論愉快或不愉快的接觸,都不會進入我們的心,盤踞我們的心”。我們的心,沒有分別的念頭,只有真相,只有慈悲,只有歡喜。
全站熱搜